「好像以前比較好吃耶?」
「這家店不做了,以後再也吃不到了…」
對於食物,為什麼總覺得新,不如舊?為什麼好味道,只會存在過往的記憶之中?
豆花的童年回憶
我很愛吃豆花,不管是台灣的古早味豆花、丁香豆花,還是來到香港之後,只能吃到的港式豆花—沒味道又粗糙、配上超甜膩的黃糖或糖水。
愛吃豆花是來自於童年的回憶,小時候,節儉又擔心衛生問題的媽媽,極少准許我們在街上的攤子買東西吃,即使巷口的豆花店是鄰居開的,即使那家的豆花在我心目中好吃的不得了,還是很少有機會出去坐在攤子上細細品嘗,唯一開口說想吃而又立刻被准許的,就是生病、發燒的時候。
從小氣管就不好,生病總是先從喉嚨痛開始,然後就演變成發燒,不想吃飯、不想喝水,媽媽為了讓我多吃東西,就會買豆花回來引誘我多吃飯、多喝水,每次都會成功。
細滑、香甜、雪白的豆花,配上熬煮得軟爛卻還帶點咬勁的軟花生,還有彈Q卻不黏牙的粉圓,或是清新透涼的半殼半粉綠豆湯,巷口鄰居賣的豆花很樸實,卻因為病中難得一遇,進而提升了它的美味價值,也讓我愛上了這份記憶。
泡麵與天氣的連繫
同樣莫名的記憶聯繫,來自於泡麵,這種媽媽認為沒營養不健康的食物,唯有在颱風天,停水停電,甚至淹水無法出門的時候,才能夠”一親芳澤”,而颳颱風之前一兩天,就是可以去把電視廣告裡,新口味泡麵帶回家的歡樂時光。
在濕濕涼涼的颱風天,用香濃熱燙的泡麵溫暖我的胃,然後看著樓下淹水的巷道,數著飄流而過的垃圾,這是夏天不會缺席的回憶,所以長大以後,只要天氣突然變冷,或下起了綿綿細雨,吃泡麵的癮就會好像雨天的風濕病,發作了起來,是難以抵擋與醫治的頑固宿疾…
原來,
是記憶鎖住了味道,也是味道鎖住了記憶。